您现在的位置:
大湾区发展要营造利益共同体 “委员议事厅”热议“大湾区 新引擎”
来源:深圳政协发布时间:2017-04-25
22日,市政协主办、市政协办公厅承办的“委员议事厅”邀请市政协委员、嘉宾在中心书城就“大湾区 新引擎”主题展开热议。委员、嘉宾们认为,要打破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中的行政壁垒,营造利益共同体。同时,大湾区规划建设应让老百姓更有获得感。市政协常务副主席刘润华出席活动。
?
?
湾区经济是深化改革的产物
如何看待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国家战略?市政协委员、深圳大学党委副书记陶一桃认为,湾区经济不是一个单纯的区域经济,是中国近40年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,也是深化改革的产物,它本身肩负着中国社会由政策开放走向制度开放,由外向型经济走向开放型经济的改革使命。湾区经济是继特区、自贸区以后在中国形成的一个新的更加具有辐射力,尤其是国际市场辐射力的增长极。这个增长极将产生回流效应和扩散效应,把优质的要素资源吸引到湾区经济当中,当它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又会产生溢出效应,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。
陶一桃:湾区经济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要探索区域合作新模式,这将对法制规则的健全提出更高要求。
创新+完整产业链是最大优势
纽约湾区、旧金山湾区、东京湾区,是当今世界公认的三个一流湾区。与这三个湾区相比,粤港澳大湾区怎么赶超?委员和嘉宾们认为,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和底气。
在深圳卫视评论员余治国看来,深圳的创新与硅谷比,在环境、条件、实力上也许还不够,但已经具有了自己的成本优势。在新的创新模式下,成本优势具有碾压性。硅谷的很多公司包括知名大公司,纷纷把早期孵化中心放在华强北,在这里有速度,也有低成本,手机出完原型机再回硅谷做中后期开发。
余治国:前不久4位诺贝尔奖得主前后造访深圳,他们希望在具有成本优势的深圳尽快把成果转化为产能。在创新要素全球流动重组的背景下,粤港澳大湾区要看到自己的优势。
在市政协委员张学虎看来,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在于深圳乃至整个珠三角地区持续创新的能力,这也已经得到近几年来发展的验证。
张学虎: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是全世界最活跃的地区之一,这里的创新能力是我们打造大湾区最大的底气。
在市政协委员、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务首席联络官洪为民看来,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整合起来拥有完整的产业链,也是发展的重要优势,这让卓越的创新能力能够很好地落地、创造价值。
下雨也阻挡不了市民们的热情。
打破行政壁垒营造利益共同体
委员们认为,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规划发展面临着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——打破“9+2”城市间各自的利益考量,打破行政壁垒。
洪为民:“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里的各城市,首先要考虑如何通过大湾区的规划发展来互增价值,而不是只考虑怎么竞争。各个城市要突破心态的障碍——不要城市本位心态,而要树立湾区本位心态,深港合作要从“心”出发。
有委员认为,应该建立一个中央层面的协调机构,来打破各个城市之间的行政壁垒和平衡利益诉求。余治国认为,这个机构既要了解香港事务,同时也要熟悉广东情况,确保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规划出台后,能够更好地落地实施。
湾区经济需要去中心化
在粤港澳大湾区之前,珠三角城市有过组团发展的阶段,比如深莞惠、广佛肇、珠中江,这些小圈圈如何进一步打破各自利益考量,突破行政壁垒,实现协同发展?市政协委员、综合开发研究院(中国·深圳)常务副院长郭万达提出要去中心化。
郭万达:不应该提龙头的说法,旧金山湾区就是一个多中心的湾区,因为多元才有活力,去中心化也符合互联网时代城市发展的特点。
陶一桃赞同多中心的提法。她认为,湾区本身就是包容的区域发展空间。“如果不能打破行政区域局限,想形成一个大湾区经济非常难。这是一个很深刻的制度障碍。”
大湾区规划发展要增加百姓获得感
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规划发展,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。委员、嘉宾们认为,大湾区发展要以人为本。要让城市群里的百姓们感觉到更多的获得感,加快城市群的基础设施建设,为老百姓提供更加便捷、完善的公共服务,是一个重要的方面。
对此余治国建议,粤港澳大湾区可考虑组建“湾区基础设施投资银行”,统筹负责大湾区概念的基础设施投资,特别是城际间的设施。“这个机构可以参考‘亚投行’的模式,着力解决不同体制间的合作效率问题。
另一方面,粤港澳湾区基础设施是高价值投资,成立‘湾投行’有利于吸纳社会资本进入,解决投资主体多元,并缓解财政压力。财经评论员宋磊岩认为,老百姓对大湾区的期盼不是天上、是地下。
宋磊岩:深港在民生领域应该加强合作,比如教育问题、环保问题、医疗问题等等,让市民真正从大湾区建设当中享受到红利,让大湾区给我们带来幸福和活力。
(媒体报道综合)
编辑:蔡励敏